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区别

喉炎和支喉炎区别

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区别

支气管炎定义为一组临床综合症,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一般发病年龄为1~3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到中度的发热,轻到中度的咳喘.预后大多良好,不再反复发作 食疗方: 生姜红糖茶:生姜1片,红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之.葱白粥:糯米30克,煮粥;粥熟纳生姜2片,捣烂,入连须葱1节,加米醋1毫升,趁热饮.?紫苏粥:白米25克,常法煮粥,粥熟放苏叶5克.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如果已经确诊是支气管炎,成因是很多种的,症状儿童期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为主要症状,开始为干咳,以后有痰.发病可急可缓,发热可有可无,可高可低.有时可伴喘鸣.两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不固定,散在的干罗音和粗,中等湿啰音.体位改变或咳嗽后罗音减少或消失是该病特征.部分患儿可闻及哮鸣音.一般无气促,发绀,因可伴有鼻部症状如鼻塞,流涕,合并副鼻窦炎者可有脓涕,头痛等症状.有其他系统并发症时有相应的体征.个人建议,患儿咳嗽,咳痰时,表明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为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可用雾化吸入剂帮助祛痰,每日2-3次,每次5-20分钟.如果是婴幼儿,除拍背外,还应帮助翻身,每1~2小时一次,使患儿保持半卧位,有利痰液排出.小儿支气管炎时多为中低热,如果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一般无需给予退热药,主要针对病因治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体温高,较大儿童可予物理降温,即用冷毛巾头部湿敷或用温水擦澡,但幼儿不宜采用此方法,必要时应用药物降温.患儿所处居室要温暖,通风和采光良好,并且空气中要有一定湿度,防止过分干燥.如果家中有吸烟者最好戒烟或去室外吸烟,防止烟害对患儿的不利影响.

下肢动静脉瘘表现?

急性后天性动静脉瘘可在受伤后立即出现,或者是在动静脉交通外填塞血块溶解后出现,在损伤局部有血肿,绝大多数有震颤和杂音。慢性动静脉瘘病人的患肢肿胀、麻木、疼痛、没有什么力气。在搏动性肿块局部有嗡嗡声。心力衰竭者可有胸闷、心悸、气急。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3、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怎么治?

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儿发病时,通常会有发热、咳嗽、食欲减退、痰多、呕吐、腹泻等表现,部分儿童会有喘憋、喘息等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加上婴幼儿不会咯痰,病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因此,家长应遵医嘱给患儿用药。 孩子患支气管炎后,体内营养会大量的流失,肠胃功能会下降,容易引起厌食或积食,因此,患儿的饮食应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以清淡、营养丰富为主。在用药上,支气管炎患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的,此药为祛痰剂,具有清热肃肺、消积止咳之功效。 小儿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容易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必须要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前,一定要预防感冒,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或者是采用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是感染以后急性支气管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消炎药。平时必须要多活动,多锻炼,多吃蔬菜水果。 您好,如果孩子有支气管炎还是要带宝宝积食看医生的呢,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让宝宝着凉,在饮食方面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清淡、营养充分、容易消化的食物,加强运动,增强抵抗力,如果咳嗽的话,可以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纯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祝早日康复。wex 你好:普通的感冒或者是支气管炎经过系统的治疗,一般在一到两周左右就会痊愈。你家孩子感冒发热一个多月,各种药物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这种情况,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出现了咳嗽变异性哮喘,或者是特殊病原菌感染的可能。建议带孩子到正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就诊,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预防护理 护理: 1.注意休息,多喝水,忌油腻食物。 2.发热时要注意卧床休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参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 3.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适当通风换气,但避免对流风,以免病儿再次受凉。 4.须经常协助病儿变换体位,轻轻拍打背部,使痰液易于排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预防: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2.注意寒沮调节,防止受凉,尤其是秋冬季节,特别注意胸部保暖。 3.对反复发作者可药物预防,如黄芪每日6-9克连服2-3个月,也可用疫苗预防复发。 (1)风寒咳嗽: 症状: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散寒止咳。 常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举例:杏仁6g,苏叶3g,牛蒡子6g,半复6g,前胡9g,生姜3片。 (2)实热喘: 症状咳嗽不爽,痰黄且粘稠,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身微黄白,脉浮数。发热较高,伴有顺喘憋。 治则:宣肺化痰,降逆平喘。 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外方举例: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甘草3g,青黛3g,苏子6g,莱菔子9g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预防: 1.加强营养及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2.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采用食醋消毒法预防:在流感流行期间,按每立方米空间用2~10ml食醋,用文火煎熏1小时。 3.注意温度调节,防止受凉。尤其是秋冬季节,注意胸部保暖。 4.疑有对鱼、虾、蛋清等过敏者,要减少或禁止食用。 5.反复发作者采用药物预防,或采用疫苗预防。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称本病为外感咳嗽。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 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在胸部可听到干,湿罗音,以中等不泡音为主,偶可限于一侧,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吞下,症状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发热38~39℃,偶达40℃,多2~3日即退,感觉疲劳,影响睡眠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再诉头痛及胸痛,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迁延2~3周,或反复发作,如不经适当治疗可引起肺炎,白细胞正常或稍低,升高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感染。 诊断 胸部罗音或粗或细,大多是中等湿罗音,主要散在下胸部,咳出分泌物后,罗音可暂时减少,偶因支气管内积痰太多,呼吸音可减低,但咳出痰液后,呼吸音即恢复正常,重症支气管为与肺炎早期难以鉴别,如听到较深罗音或捻发音,咳嗽后罗音无明显减少时,应考虑肺炎作胸部X线检查以确诊。 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或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eacheo broncitis)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较多,较重,常并发或继发于上下呼吸道感染,并为麻疹,百日咳、伤寒及其它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生支气管炎时,气管大多同时发炎,如果涉及毛细支气管,则其病理与症状均与肺炎相仿。

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可有畏寒、低热、头痛、鼻寒、流涕、喷嚏、咽痛、声嘶等感冒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初始为刺激性干咳,后有黏痰或脓性痰,少数人痰中带血,一般持续3~5日后逐渐好转,有时咳嗽可能持续2~3周。肺部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咳嗽后罗音减少或消失。少数病儿可有白细胞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或合并感染。过敏性者在鼻涕和痰液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在胸部可听到干、湿罗音,以中等水泡音为主,偶可限于一侧。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吞下。症状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发热38~39℃,偶达40℃,多2~3日即退。感觉疲劳,影响睡眠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再诉头痛及胸痛。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迁延2~3周,或反复发作。如不经适当治疗可引起肺炎,白细胞正常或稍低,升高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感染。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1~3岁小儿。 2.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低到中度发热。呼气时间延长、伴有哮鸣音及粗湿啰音,喘息无明显发作性。 3.经治疗后,在第5~7天症状减轻。 4.部分病例可有复发,大多因再次感染引起。 5.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在发病开始时,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以后逐渐出现断续的干咳。病初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有痰,初为粘痰,很快变成脓痰,经过5—10天后,痰液变稀,咳嗽逐渐消失。发病时可无热或发热38.5℃左右,热度经2—4天退去。

支气管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支气管粘膜损害所造成的炎症,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急性支气管炎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多在一周至三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老年人多发,50岁以上患病率为10-15%,亦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现象。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 支气管炎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在发病开始时,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以后逐渐出现断续的干咳。病初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有痰,初为粘痰,很快变成脓痰,经过5—10天后,痰液变稀,咳嗽逐渐消失。发病时可无热或发热38.5℃左右,热度经2—4天退去。 在婴幼儿时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喘息型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虚胖小儿,往往有湿疹及过敏病史。起病不久就出现哮喘症状,可反复发作,一般到入学年龄时症状消失,仅有少数至年长后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其发病原因可能为患儿对感染过敏而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 患支气管炎的患儿要注意休息,保持卧室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多饮开水

小儿支气管炎如何慢慢调理?

小儿支气管炎系指支气管发生炎症,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所以病名为“毛细支气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要注意保暖,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气管粘膜局部的抵抗力;家长对患儿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稀饭、煮透的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汁等;患儿咳嗽、咳痰时,表明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为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可用雾化吸入剂帮助祛痰。

如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达高峰。当患支气管炎时,小儿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减退或伴呕吐、腹泻等,较小儿童还可能有喘憋、喘息等毛细支气管炎表现。尽管有少数患儿可能发展成为支气管肺炎,但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以在家用药治疗和护理为主,家长应遵医嘱给患儿按时间用药并做好家庭护理 保暖: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气管粘膜局部的抵抗力,加重支气管炎病情,因此,家长要随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尤其是睡眠时要给患儿盖好被子,使体温保持在36.5摄氏度以上。多喂水:小儿支气管炎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较大,应注意给患儿多喂水。可用糖水或糖盐水补充,也可用米汤、蛋汤补给。饮食以半流质为主,以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小儿支气管肺炎体位如何治疗?

对于小儿支气管肺炎体位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你提到小儿支气管肺炎体位的问题,为你解答如下。 可能是传染到的咳嗽,然后大人没注意,就转为支气管炎了 去医院看下吧 一般要挂水的。自己不要乱用药 小儿支气管炎大多为急性支气管炎,而且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一般病情不重,虽然有发热、咳嗽、干咳、甚至咳嗽有痰,但常于7~10天内痊愈。但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甚至转为支气管肺炎。有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型,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婴幼儿,通常更易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百日咳细菌引起的支气管炎,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吐痰的显著特点,通常先有阵咳、后出现鸡鸣样回声,甚至咳吐、发绀,由于百—白—破预防针的普遍接种,如今百日咳已经很少见了,病情也轻多了,病程也不到100天了。小儿支气管炎很少转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更少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或支气管扩张症。总的来说,小儿支气管炎的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容易治疗并痊愈。 【护理措施】 1.休息与保暖患儿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时间,卧床时头胸部稍提高,使呼吸通畅。室内空气新鲜,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对流风。 2.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发热期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或者喝生命阳光牛初乳,因为能够增强抗病能力。 3.保持口腔清洁由于患儿发热、咳嗽、痰多且粘稠,咳嗽剧烈时可引起呕吐,故要保持口腔卫生,以增加舒适感,增进食欲,促进毒素的排泄。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开水,以清洁口腔。年长儿应在晨起、餐后、睡前漱洗口腔。 4.发热护理热度不高不需特殊处理,高热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参阅本章第二节高热的护理),防止发生惊厥。 5.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指导并鼓励患儿有效咳嗽;若痰液粘稠可适当提高病室湿度,室内温度宜维持在60%左右,以湿化空气,稀释分泌物,也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对于咳嗽无力的患儿,宜经常更换体位,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如果分泌物多,影响呼吸时,要用吸引器,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咳喘症状者可给予氧气吸入。 6.健康教育加强营养,适当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或过热。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小孩到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积极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各种传染病,按时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