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费用?

新生儿原发结肠小肠炎费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影响早产儿或患有其他疾病的新生儿。该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得小肠和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 症状包括: * 腹胀 *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禁食 *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供给营养 * 对症治疗 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得该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获得性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肠粘膜损害,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费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如果需要手术,一般费用需要一万左右,当地还可以报销的。肠穿孔、腹膜炎症状体征明显,腹壁明显红肿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症状

你好,你咨询的是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出现这种情况,腹部会剧烈疼痛。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如果身体有不舒服,要及时去正规公立医院外科就诊,做腹部的彩超就能够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禁食,胃肠减压等,补液等治疗的了,这个就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系统的治疗的了。 1.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患儿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出现腹胀。轻者仅有腹胀,严重病例症状迅速加重,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早产儿NEC腹胀不典型。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是NEC较早出现的症状,对高危患儿要随时观察腹胀和肠鸣音次数的变化。 2.呕吐 患儿常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部分患儿无呕吐,但胃内可抽出含咖啡或胆汁样胃内容物。 3.腹泻和血便 开始时为水样便,每天5~6次至10余次不等,1~2天后为血样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有些病例可无腹泻和肉眼血便,仅有大便隐血阳性。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症状——肠穿孔、肠鸣、低热、腹泻、腹胀、黑便、黄疸、拒食。 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常在生后2~3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在新生儿腹泻流行时NEC也可呈小流行,流行时无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差别。1.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患儿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出现腹胀。

为什么新生儿会出现小肠坏死?

新生儿小肠坏死的原因包括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感染因素、缺氧时肠黏膜缺氧缺血、吸入高渗乳和高渗液等,应手术治疗,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以免影响生命体征,必须住院治疗。肠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肠梗阻。新生儿充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胎粪。 新生儿小肠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肠梗阻。新生儿充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胎粪。建议您到医院新生儿科去看专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获得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或患病新生儿。主要症状是腹胀和便血。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你好,坏死性小肠炎会出现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这种疾病属于外科疾病。建议家属营造良好的亲情氛围,及时带你母亲到正规医院腹部外科就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有计划的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如有手术指征,慎重择期考虑手术治疗。 你好,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全身症状:早期可有反应差、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大多数病儿病情进展快,很快出现较重的感染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体温不升、青紫或苍白、四肢凉、休克、酸中毒,甚至频繁呼吸暂停、呼吸衰竭、DIC、败血症及肠穿孔而死亡。 你好!结肠炎内科治疗 1. 禁食:严格禁食7—14天,重症可延长至第3周。恢复喂养应从水开始,再用稀释奶逐渐过渡到正常。 2.胃肠减压:可用胃管定期抽吸减压。 3.抗生素:采用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可用万古霉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怀疑厌氧菌感染的可用灭滴灵,严重感染100mg/kg,分3—4次静脉滴注。 你好!诊断 对早产儿(已开始喂养)的大便作隐血筛查或还原物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检查无特异性,仅显示肠梗阻,但是重复X线检查,位置固定的扩张肠段提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存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诊断为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气腹提示肠穿孔,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你好!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在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中,在小肠中通常有三个因素出现:持续的肠缺血损害,细菌定植,肠腔内底物(如经肠喂养)。 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尚不明确。已确信肠缺血损害可破坏肠道产生粘液,导致肠道易受细菌侵袭。一旦开始喂养,为肠道细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而细菌可渗透过肠壁,产生氢气并积聚,产生X线上特征性的肠壁积气,气体并可进入门静脉,通过腹部X线平片或肝脏B超可见到肝脏上面的门静脉积气。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导致整层肠壁的坏死,穿孔,腹膜炎,败血症和死亡。 你好!主要传播人群 某些新生儿特别危险,75%的病例发生在早产儿,特别是破胎膜延长有胎膜炎或出生时有窒息的新生儿.张力过高的配方奶喂养或经过换血治疗的新生儿中发病率也较高. 对极小的或患病早产儿通过使用全肠道外营养而延迟数日或数周喂养,然后在数周的时间内缓慢增加肠道喂养,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这是令人可信的.然而另有一些研究未发现这一过程的益处. 你好!疾病 疾病介绍 为一种获得性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其特征为粘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末端,结肠和近端小肠很少受累.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多长时间能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孩子可以先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如果这个孩子的症状不是特别的重,可以给孩子灌肠,胃肠减压,全静脉营养,如果效果不是特别的明显,那就需要手术治疗的。这个疾病一旦治疗以后,留有后遗症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除非肠管切除的比较多,那有可能会出现短肠综合征 你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治疗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但其预后仍然差,其死亡率高,约在10%~30%的范围不等。主要的后遗症为肠道狭窄,发生率为20%~2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该怎么治疗好一点?

你好,根据你的咨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营养及对症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营养及对症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你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建议到正规医院系统治疗,其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改善循环功能、对症治疗等,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多种方法,请参考以下内容,: (一)治疗     1、基础护理:A)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要加强护理,在做好生命提镇南关和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对吸氧患儿随时调整氧流量,使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B)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或怀疑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应立即禁食,具体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可先禁食1~2天,观察病情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治疗。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的禁食3~5天,重的禁食7~10天,大部分患儿同时需要胃肠减压。禁食期间营养和液体主要从肠外营养液补充,可以从周围静脉滴入。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大便隐血试验阴转时,才可开始喂养。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开始喂奶。以新鲜母乳为最好,宜从少量开始;人工喂养开始宜少量稀释奶,3~5ml/次,如能耐受逐渐缓慢加量,每次增加1~2ml,切忌用高渗乳汁。如胃中有积乳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开始禁食。原病变较重且范围广泛者,可引起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应暂避免乳汁喂养,以免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禁食期间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C)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臀部、脐部,防止红臀或脐炎的发生。   2.胃肠减压 为常规措施,用连接吸引器的双腔鼻胃管来减轻肠道积气。   3.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人血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并可给氢化可的松(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症的治疗,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发热、痛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并可用于严重感染和抗休克治疗等。 )每次10~20mg/kg,每6小时1次。缺氧时应面罩吸氧。观察病情发展,及时手术。    4.抗感染:应立即全身应用抗生素, 同时应注意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未报道前可先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如头孢氨塞肟或头孢曲松,剂量50~80mg/(kg·d),静脉滴注;或β-内酰胺酶抗生素(氨苄西林, 替卡西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另外也应考虑抗厌氧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的应用,多黏菌素E有中和毒素作用(每天口服10~15mg/kg)。怀疑为胃肠道感染引起发病或血培养阳性者,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感染的细菌而定。治疗须持续10天.    5.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NEC患儿因为广泛的肠道炎症和腹膜炎可导致第三间隙相当多的液体丧失。常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需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小儿禁食期较长,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注意营养补充。适当的肠外胶体和晶体液体输注以维持循环,在肠道修复的同时,需要全肠道外营养14~21天。   (1)液量:根据日龄每天总液量为100~150ml/kg。   (2)热卡:病初保证每天209.2kJ/kg(5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血糖>7.28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如血糖多次测定>11.2~16.8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U/kg。   (4)蛋白质:常用6%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开始以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递增,最大量为每天2.5g/kg。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故使用时要求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热量之比约10∶1,每克氨基酸氮输入时要求热量为628~837kJ。   (5)脂肪:常用10%脂肪乳剂(Intralipid),开始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递增,最大量每天3g/kg,输注速度为,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3.0ml/kg。   (6)电解质:一般每天供给钠3~4mmol/kg,钾2~3mmol/kg,氯2~3mmol/kg,与上述营养物质配成1/4~1/5张液体输入。但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调整。钾的浓度不应大于3‰。如有额外丢失(呕吐、腹泻及胃肠减压)则需提高氯化钠的供给,一般配成1/3张液体输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给5%碳酸氢钠3~5ml/kg,必要时根据血气检测调整。   (7)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常用微量元素注射液(安达美)每天1ml/kg,水乐维他(含各种水溶性维生素)每天1ml/kg,维他利匹特(含各种脂溶性维生素)5ml/d。   6.改善循环功能 NEC患儿常发生休克,休克原因多为感染性、低血容量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需扩容,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7.外科治疗 约有1/3病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   (1)病情恶化: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婴儿,在经过非手术治疗后,临床和实验室情况恶化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腹膜炎:肠穿孔和严重肠坏死有气腹或腹膜炎体征或通过腹腔穿刺抽出脓性物质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如果残留肠段显示无缺血,可作肠段重新吻合术。随着败血症和腹膜炎的改善,肠道营养可经数周或数月后重新建立。   (3)肠道狭窄:少数婴儿经非手术治疗后数周或数月发生肠道狭窄,通常在脾曲处的结肠,需要切除狭窄肠段来重新恢复肠道的正常结构。   (二)预后   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病死率高达20%~40%。约2/3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存活,通过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慎重及时的外科干预可改善预后。约70%病例需要非外科手术性治疗,5%~30%患儿手术后可能发生回肠和结肠吻合部的狭窄或发生短肠综合征,术后需随访。

从出生就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个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 这个病是后天的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感染、缺氧、缺血等)引起肠粘膜损害,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坏死性肠炎病变主要在小肠后段,尤其是回肠和空肠部分,盲肠也有病变。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内有黑褐色肠容物。肠粘膜上附着疏松或致密的黄色或绿色的假膜,有时可出现肠壁出血。病变呈弥漫性,并有病变形成的各种阶段性景象。实验感染病变显示,感染后3h十二指肠呈现肠粘膜增厚、肿胀,充血;感染后5h肠粘膜发生坏死,并随病程进展表现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继之出现白喉样的伪膜。肝脏充血肿大,有不规则的坏死灶。 因为早产儿胃酸分泌少,胃肠动力差,蛋白酶活性低,消化道黏膜通透性高,消化吸收和局部免疫反应低下,因此,在感染、肠壁缺血缺氧、不适当的肠道喂养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易以致肠道损伤引发NEC。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营养及对症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怎么回事

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是一种获得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导致小肠和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常见于早产儿和患病的新生儿,患儿主要表现为腹胀、便血等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生成的坏死,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比较少见。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