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人格障碍案例

依赖型人格障碍案例

依赖型人格障碍案例

你好,根据你所说的情况,首先的话就是说出现一个依赖性人格的话,其实他也是能够有所治疗的,特别就是说平时你可以去做一些其他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还有就是说你要学会怎样去相信自己,或者说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它是一切人格障碍的基础和雏形。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依赖性的人常常被别人称之为“长不大”、“幼稚”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症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癔症型人格障碍

1、共同临床特征人格障碍的特征,国内资料将其归纳为: 癔症型人格障碍 (1)早年开始,一般在青春期开始,男性可以更早表现。 (2)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且性格的某些特征过分发展。 癔症型人格障碍 (3)人格偏离的牢固性一旦形成后不改变,矫正困难,预后不良,但到40~50岁以后可渐趋缓解。 (4)对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 癔症型人格障碍 (5)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偶然动机所驱使,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 (6)适应不良,自己感到痛苦又贻害于周围。 癔症型人格障碍 2、临床分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是以明显的猜疑或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类似名称有狂信型人格(fanatic personality),诡辩型人格(querulant personality),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置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感,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易发生偏执狂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归纳如下: 癔症型人格障碍 ①敏感多疑,患者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伤害自己。 ②有一种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的不符合事实的先占观念。 癔症型人格障碍 ③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很强。 ④固执己见,常常认为只有自己是最正确的,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 癔症型人格障碍 ⑤记恨,对拒绝,侮辱,伤害不能宽容,久久耿耿于怀,并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 癔症型人格障碍 ⑥个性很强,主观性强,工作能力强,好与人争辩,并固执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很难以事实或说理来改变他们的认识或想法。 ⑦易于产生病理嫉妒信念,过分怀疑配偶或恋人对己不忠,但不是妄想。 癔症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关闭型人格(shut-in personality,Hoth,1913)或内向性(autism,Bleuler E,1950),一般在童年早期开始长期存在,其主要表现为退缩,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白日梦和内省性隐蔽;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性兴趣;缺乏亲密和知心朋友。 DSM-Ⅲ除分裂样人格障碍外,又增加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目的是缩小精神分裂症的范围。 癔症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的特征是思维古怪,他们在感知,社会交往和行为上虽有异常,但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反常的,固执的,有时可见短暂的怪异思维发作,超价观念和特殊行为,这类人通常被认为是边缘型精神分裂症,这类人格障碍的家族中有较高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病率(Kety等,1982),ICD-10号召慎用这一诊断,因为其与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分裂样,偏执型人格障碍均无明显界限。 你好,一点点看法, 多多指教呀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希望可以帮到你 ,但是应该还是有用的,,希望你用得上,不用谢,帮到你我很开心。。。。。 癔症型人格障碍提高认知,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只有这样才能扬其长而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治疗:癔症型人格障碍[1]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达夸张,旁人常无法接受。对于别人讨厌的情绪表达坚决予以改正,对于别人喜欢的则适当保留。 癔症型人格障碍心理治疗:[1]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自己,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心理治疗:[1]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让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华。投身于表演艺术是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癔症型人格障碍 1、遗传因素(25%)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癔症型人格障碍 2、心理因素(21%)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癔症型人格障碍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环境因素(15%) 癔症型人格障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人格障碍形成时间

要看什么样的人格障碍了,常见的有回避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有的是先天的但大都是后天应为创伤后遗型,比如小时候的家暴 ,性侵害 ,自卑等等不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 一遗传因素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二家庭婚恋因素[在线诊断病情-请点击进入]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二家庭婚恋因素[在线诊断病情-请点击进入]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 你好,要看什么样的人格障碍了,常见的有回避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有的是先天的但大都是后天应为创伤后遗型,比如小时候的家暴 ,性侵害 ,自卑等等不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

什么是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他们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从而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你这不是依赖型人格障碍症,是性格的因素,所以你能够自己知道自己的短处,还是很不错的,也会有改善的可能。就是要注意自己有意识的锻炼,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就不会有依赖的心理,慢慢的就会好转消失的,这种过分依赖导致他们难以独自开始做一件事;他们竭力避免独处,如不得已独处时也感到不舒服,孤独和无助。他们一心害怕被别人抛弃,当亲密关系终结时,感到异乎寻常地绝望。这种情形导致他们的社会关系局限于他们依赖的少数人,如果从事高度独立性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就非常困难。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您说,边缘型人格障碍怎么回事?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仍然在调查中,并且还没有知道阻止的方法。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遗传学。一些研究双胞胎和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 ·环境因素。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心理社会因素: 1. 童年虐待。很多患有这种障碍的人都表明在童年时期受到过性或身体虐待。 2. 忽视。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在童年时期严重缺乏关爱,被忽略甚至被遗弃。 3. 多数病人的童年与家人分离,被忽视,双亲有冲动和忧郁的特质 4. 幼年时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换 5. 人格成熟的过程受到阻挠,与父母分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受到破坏 台湾咨商心理师高育仁认为,边缘性人格的五大罹患可能因素为: 1. 0至3 岁的婴幼儿的照顾品质 2. 3至12 孤单的童年经验 3. 童年的分离创伤经验 4. 家庭的不良气氛 5. 父或母为边缘人格者;如果一个直系的家庭成员-母亲,父亲或兄弟姐妹-有这种疾病的话,那么你处于更高的风险中。 以上就是有关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介绍,希望可以给您做一个参考,祝健康,家庭幸福! 您好,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学习方向、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疯狂而外部平静的状态下。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治疗难度大,因为患者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 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某些其余人格障碍的(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的边缘特征,而又不同于这些人格障碍。比如,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比起来,他们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依赖型人格障碍怎么改变过来

依赖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 ,感到自己无助 、无能和缺乏精力 , 深怕为人遗弃 。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 , 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 。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当亲密关系终 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 向。这种人格障碍应该是自小如此。如果你妹妹真的有依赖性人格障碍,还是要看看医生。但是极有可能不是只不过是有你哥哥的存在,所以说凡事他都不想动脑筋而已。不能把撒娇,不想做事理解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症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人格改变的参照物是病前人格;而人格障碍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于社会、心理的一般准则。对于人格障碍和疾病的区分并不总是容易做到,区别的关键是不正常行为持续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原来行为正常,后来在生活的某一阶段出现异常,就可以认为是疾病,如果其行为由幼年起一直不正常,则说明是人格障碍,如果行为隐渐发生改变(偏执性精神障碍)则不容易区分。

依赖性人格障碍怎么办

根据你所提供的描述,很高兴能为您回答这个问题,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话,建议平时一定要注意训练他的独立处事的能力,如果实在是不行的话,建议还是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去挂一个心理科的号进行咨询一下会比较好。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