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痉挛性斜颈的原因

扩大痉挛性斜颈的原因

根据提供的文本内容,这是一篇关于针刺和电疗治疗斜颈痉挛性斜颈症的文章。以下是提取的主要信息: **治疗方法** 1. **天容穴**:直刺5~8分,电针时头向针刺侧转动并有同侧耸肩运动。 2. **容后**:直刺0.5~1寸,电针时头向针侧转动。 3. **天窗**:直刺5分或向上斜刺1寸,电针时针侧有仰头及耸肩动作。 4. **臂臑穴**:向内下方斜刺1.5寸,待有酸胀等得气感后,作捻转结合小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不接电针。 **疗效评价** * 共治8例,结果均获痊愈。 * 4例,经7~9年随访,都未复发。 **穴位电疗** * 主穴:风池、肩井、扶突。 * 配穴:百会、合谷、安眠。 * 治法:主要采用共鸣火花和感应电进行穴位刺激。 * 感应电治疗时,将两个手柄同时置于两个穴位上,用断续电进行治疗。 **疗效评价** * 以上法治疗42例,按标准评定:痊愈40例(95.2%),显效1例(2.4%),有效1例(2.4%),总有效率达100%。

引发痉挛性斜颈的原因

每次取颈肌痉挛较突出之同侧颈部主穴一个和双侧臂臑穴,另酌取配穴一个(同侧).颈部主穴和配穴,针刺入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接通电针仪.其中,颈部穴接负极,配穴接正极.具体要求如下:天容穴,直刺5~8分,电针时头向针刺侧转动并有同侧耸肩运动;容后:直刺0.5~1寸,电针时头向针侧转动;天窗:直刺5分或向上斜刺1寸,电针时针侧有仰头及耸肩动作.臂臑穴,向内下方斜刺1.5寸,待有酸胀等得气感后,作捻转结合小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不接电针.通电或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痉挛性斜颈常发生于30~50岁的成人。是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性倾斜。它是一种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是一种独立的器质性疾病。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要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和肌电图检查进行区分。

痉挛性斜颈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

你好,痉挛性斜颈是指原发性的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为表现的证候群,目前西医病因不明确。中医认为痉挛性斜颈隶属于中医痉证、颤证等疾病范畴。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疗法,药物和手术的疗效均不确切。中医治疗痉挛性斜颈多集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大多数都是一些治疗的个例或者是临床的疗效观察,使用的方法包括中药、针刺、电针、共鸣火花以及感应电穴位刺激等,其中电针、共鸣火花和感应电穴位刺激,观察的例数相对较多,据报道效果十分明显。 痉挛性斜颈为一种缓慢起病进展缓慢的疾病多数病人经过数年的病情演变临床症状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或自动缓解少数病人(约5%)有自发性痊愈痉挛性斜颈本身不会致死由于头颈部异常运动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给病人造成精神上的压力晚期还可产生肌痛! 中医一是针灸治疗。二是中药活血化瘀止痛治疗! 痉挛性斜颈的中医治疗原则一般是按摩治疗。可以改善。必要时需要看看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宫颈炎如何治

1.针刺、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针法:毫针针刺泻法,可加强提插捻转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留针15~2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电针:选穴:关元、子宫、归来、中极、三阴交、带脉、血海。针法:每次选2~4对穴,上下相配按上G6805电针机,选用疏密波或连续波,每次通电15~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只有当年龄大、久治不愈的宫颈炎或疑似癌前病变者考虑进行宫颈炎手术治疗。但其实就对患者的切身利益来讲,容易造成器械感染,对宫颈产生更大的伤害,扩阴器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病症不是很严重,最好不要随便手术,治疗宫颈炎,手术目前很少使用。

急性宫颈炎如何治疗

1.针刺、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针法:毫针针刺泻法,可加强提插捻转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留针15~2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电针:选穴:关元、子宫、归来、中极、三阴交、带脉、血海。针法:每次选2~4对穴,上下相配按上G6805电针机,选用疏密波或连续波,每次通电15~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只有当年龄大、久治不愈的宫颈炎或疑似癌前病变者考虑进行宫颈炎手术治疗。但其实就对患者的切身利益来讲,容易造成器械感染,对宫颈产生更大的伤害,扩阴器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病症不是很严重,最好不要随便手术,治疗宫颈炎,手术目前很少使用。

痉挛性斜颈的中医治疗

痉挛性斜颈是指原发性的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为表现的症候群。中医认为痉挛性斜颈隶属于中医痉证、颤证等疾病范畴。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疗法,药物和手术的疗效均不确切。中医治疗痉挛性斜颈使用的方法包括中药、针刺、电针、共鸣火花以及感应电穴位刺激等。其中电针、共鸣火花和感应电穴位刺激,观察的例数相对较多,据报道效果十分明显。

关于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病因不明确,有寒冷,情绪激动及其他诱发因素,引起小动脉的精囊管腔狭窄而引起麻木,疼痛,发凉等不同的临床症状。具体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情绪紧张,过度劳累,同时不能抽烟喝酒,多吃蔬菜和水果。 雷诺(Raynaud)综合征是指肢端动脉阵发性痉挛。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病,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的改变。一般以上肢较重,偶见于下肢。 现代针灸治疗雷诺病,国内较早的报道见于1974年[1],在同一年国外学者也发表了用耳针治愈本病的文章[2]。但直至80年代初,仍以个案报告为主[3],强调用艾灸或温针之法,温通经脉。近年来陆续有多病例的临床观察资料出现,仍主张针刺与艾灸结合,以引导阳气,温通经脉,或指端放血,活血行气。操作时,特别重视气至病所。据本文收集的74例患者统计,针灸治疗雷诺病的有效率在95%左右。 关于针灸治疗本病机理的报道,目前尚未见到。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缺盆;2、照海、三阴交。 配穴:分2组。1、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2、环跳、阳陵泉、足十宣。 足十宣穴位置:两足十趾尖端,距趾甲0.1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与配穴之第1组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者加手三里,中指重者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者加小海。主穴与配穴之第2组用于下肢病变。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取。缺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穴,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发;显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复发(趾或指变色和疼痛)。 共治31例,痊愈21例(67.8%),显效10例(32.2%),其总有效率为100%[5]。 针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尺泽、合谷;2、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海、关元。 (二)治法 主穴针剌 ,1组用于上肢,2组用于下组。尺泽、三阴交施先泻后补法。合谷、足三里施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右手持1.5~2寸毫针,左手食指紧按穴区,针剌至得气后,一次插入所需深度。拇指向前反复捻转至针下沉紧,连续慢提重插,倘热生,出针,急闭其穴。会感 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有热感后,针尖朝向病变处,反复探寻,促使针感放散至病所。以上四穴均不留针。出针后,配穴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每是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共治33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7]。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 配穴:体虚加关元、足三里;心情抑郁加太冲、合谷。 臂中穴位置:肘横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的中点。 (二)治法 分二法进行。一法为针刺,由医者施行。主穴均取,据症酌加配穴。患者取仰卧位,以28号毫针刺之。极泉穴用2寸长毫针,直刺得气后,略退至皮下,但针尖不可出皮外,继沿腋窝朝前臂方向行扇形刺激,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然后施紧提慢插手法1分钟,取针。臂中穴,取2寸毫针,施合谷刺法:即先直刺,得气。再提升向左向右作斜刺,针芒略向指端行紧插慢提手法1分钟。须会针感先达到中指和无名指,继达拇指,最终到小指,即去针。阳池穴,取1.5寸毫针,直刺1寸许,得气后留针15~25分钟。三阴交,取2寸毫针,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之法。即顺时针方向捻转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以押手截住该穴上方,作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施术1~2分钟。并将长约1寸许之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燃着。留针15~25分钟。合谷、太冲采取上下交叉刺法,每次选1穴,直刺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肢端放散。足三里,取2寸毫针,直刺得气;关元穴取1.5~2寸毫针,直刺,使针感向周围或会阴部放散。留针15~25分钟。在留针期间,除三阴交外,阳池、足三里及关元,均可加用温针。 另一法为艾灸,由患者自行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条雀啄灸阳池、足三里2穴(双侧),约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2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治疗二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2年以上未复发;显效: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1年以上未复发;好转: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停止治疗1年以内轻度复发,但未作治疗而自行恢复;无效: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在治疗期间间歇发作,停止治疗半年内仍多次复发,须再行治疗。 共治43例,痊愈23例(53.5%),显效16例(37.2%),好转3例(7.0%),无效1例(2.3%)。 曾以针刺八风、八邪与上法对照,结果发现,10例病人,经用八风、八邪治疗4周,无1例有效。表明上法疗效是明显的[4]。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十二井穴中患指(趾)井穴。 (二)治法 单指(趾)患病取该指(趾)井穴,如小指取少冲,无名指取关冲;多指(趾)患病,取多个井穴。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输出功率8毫瓦,波长6328埃,直接照射穴位,光斑1.5~2毫米,距离30~50厘米,每穴照射10分钟。每日1次,1月为一疗程,疗程间歇2~3天。一般需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例,痊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100%[6]。

电针治疗痉挛性斜颈

所述情况一般当地三甲医院应有电针治疗,建议到当地医院就诊了解

邹丽萍斜颈

【治疗】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天容、容后、天窗、臂臑。 配穴:阳白、合谷。 容后穴位置:下颌角后方,耳垂后凹陷直下1.5寸处。 (二)治法 每次取颈肌痉挛较突出之同侧颈部主穴一个和双侧臂臑穴,另酌取配穴一个(同侧)。颈部主穴和配穴,针刺入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接通电针仪。其中,颈部穴接负极,配穴接正极。具体要求如下:天容穴,直刺5~8分,电针时头向针刺侧转动并有同侧耸肩运动;容后:直刺0.5~1寸,电针时头向针侧转动;天窗:直刺5分或向上斜刺1寸,电针时针侧有仰头及耸肩动作。臂臑穴,向内下方斜刺1.5寸,待有酸胀等得气感后,作捻转结合小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不接电针。通电或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未愈者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例,结果均获痊愈。其中4例,经7~9年随访,都未复发[4,5]。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风池、肩井、扶突。 配穴:百会、合谷、安眠。 (二)治法 主要采用共鸣火花和感应电进行穴位刺激。主穴据痉挛性斜颈的不同症型而选取:水平旋转取全部3个穴;后屈型取扶突,前屈型取风池和肩井。先以感应电刺激。系采用普通电疗机的感应部分,输出为0~18V交流电。其中1挡为3V,2挡5V,3挡9V,4挡15V,5挡18V;频率为60~80赫兹,为不规则针形波。感应电治疗时,将两个手柄同时置于两个穴位上,用断续电进行治疗。刺激方法如下:水平旋转型痉挛性斜颈患者,先置于双风池穴,断续通电3分钟;向下滑至肩井穴,断续通电3分钟;然后,再放置于双扶突穴,断续通电1~2分钟,并指导患者作头部运动,再在该穴通电2分钟。后屈型患者,将两手柄同时置于扶突穴,断续通电5分钟,指导患者作头部运动,然后再按上法重复1次。前屈型患者,先将两手柄置于双风池穴,断续通电3分钟,向下滑动至双肩井穴,通电3分钟。断电后,指导病人作头部运动,之后再按上法重复1次。感应电穴位刺激,开始时先调到3V,然后逐渐加大,直至肌肉出现明显收缩而患者又能耐受为止。 然后用共鸣火花进行治疗。以叉状电极或小圆电极接触穴位上。主要的刺激穴位为风池穴和配穴。其剂量为成年人中等量,老人或儿童弱刺激。每穴刺激3分钟。上述穴位除风池选用双穴外,安眠、合谷均用单穴(对侧或同侧),如患者失眠,则改双安眠穴。 感应电和共鸣火花穴位刺激,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颈部可做任何方向自主运动,局部肌肉硬化恢复正常;显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或基本消失,在过度疲劳或紧张时偶发;有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数减少,幅度减小。 以上法治疗42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40例(95.2%),显效1例(2.4%),有效1例(2.4%),总有效率达100%[3]。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本病症以成年人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药物和手术疗效均不确切。 在古医籍中,尚未发现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症的类似记载。 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现代报道,始于70年代,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局部叩刺,治愈2例[1]。但有关主要临床资料,则基本上都见之于80年代之后,除少量个案治验之外[2],均为多例观察。穴位刺激方法,则用针刺、电针及共鸣火花及感应电穴位刺激等。特别是后者,不仅观察的例数较多,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鉴于本病临床上少见,针灸治疗又是近年的事,故其临床治疗规律,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又因本病中西医均缺乏良法,故特辟一节,予以介绍。

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本病症以成年人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药物和手术疗效均不确切。 在古医籍中,尚未发现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症的类似记载。 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现代报道,始于70年代,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局部叩刺,治愈2例[1]。但有关主要临床资料,则基本上都见之于80年代之后,除少量个案治验之外[2],均为多例观察。穴位刺激方法,则用针刺、电针及共鸣火花及感应电穴位刺激等。特别是后者,不仅观察的例数较多,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鉴于本病临床上少见,针灸治疗又是近年的事,故其临床治疗规律,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又因本病中西医均缺乏良法,故特辟一节,予以介绍。 【治疗】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天容、容后、天窗、臂臑。 配穴:阳白、合谷。 容后穴位置:下颌角后方,耳垂后凹陷直下1.5寸处。 (二)治法 每次取颈肌痉挛较突出之同侧颈部主穴一个和双侧臂臑穴,另酌取配穴一个(同侧)。颈部主穴和配穴,针刺入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接通电针仪。其中,颈部穴接负极,配穴接正极。具体要求如下:天容穴,直刺5~8分,电针时头向针刺侧转动并有同侧耸肩运动;容后:直刺0.5~1寸,电针时头向针侧转动;天窗:直刺5分或向上斜刺1寸,电针时针侧有仰头及耸肩动作。臂臑穴,向内下方斜刺1.5寸,待有酸胀等得气感后,作捻转结合小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不接电针。通电或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未愈者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例,结果均获痊愈。其中4例,经7~9年随访,都未复发[4,5]。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风池、肩井、扶突。 配穴:百会、合谷、安眠。 (二)治法 主要采用共鸣火花和感应电进行穴位刺激。主穴据痉挛性斜颈的不同症型而选取:水平旋转取全部3个穴;后屈型取扶突,前屈型取风池和肩井。先以感应电刺激。系采用普通电疗机的感应部分,输出为0~18V交流电。其中1挡为3V,2挡5V,3挡9V,4挡15V,5挡18V;频率为60~80赫兹,为不规则针形波。感应电治疗时,将两个手柄同时置于两个穴位上,用断续电进行治疗。刺激方法如下:水平旋转型痉挛性斜颈患者,先置于双风池穴,断续通电3分钟;向下滑至肩井穴,断续通电3分钟;然后,再放置于双扶突穴,断续通电1~2分钟,并指导患者作头部运动,再在该穴通电2分钟。后屈型患者,将两手柄同时置于扶突穴,断续通电5分钟,指导患者作头部运动,然后再按上法重复1次。前屈型患者,先将两手柄置于双风池穴,断续通电3分钟,向下滑动至双肩井穴,通电3分钟。断电后,指导病人作头部运动,之后再按上法重复1次。感应电穴位刺激,开始时先调到3V,然后逐渐加大,直至肌肉出现明显收缩而患者又能耐受为止。 然后用共鸣火花进行治疗。以叉状电极或小圆电极接触穴位上。主要的刺激穴位为风池穴和配穴。其剂量为成年人中等量,老人或儿童弱刺激。每穴刺激3分钟。上述穴位除风池选用双穴外,安眠、合谷均用单穴(对侧或同侧),如患者失眠,则改双安眠穴。 感应电和共鸣火花穴位刺激,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颈部可做任何方向自主运动,局部肌肉硬化恢复正常;显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或基本消失,在过度疲劳或紧张时偶发;有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数减少,幅度减小。 以上法治疗42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40例(95.2%),显效1例(2.4%),有效1例(2.4%),总有效率达100%[3]。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