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测试

全面评估:深入了解自闭症症状与诊断测试

根据你的描述,孩子的行为和特征似乎与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迹象: 1. 社交困难:孩子可能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并且缺乏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的能力。 2. 语言发展迟缓和障碍:孩子可能说话内容、速度和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困难,甚至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3. 行为模式化:孩子可能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4. 感知模式异常:孩子可能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5. 智力发展迟缓或障碍: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这些迹象表明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建议你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以便他们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同时,你也可以尝试一些家庭干预措施,例如: * 多跟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 Encourage孩子与他人交往和分享活动。 * 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技能和社交技巧。 * 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到舒适和放心。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同孩子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挑战。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家庭干预措施,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且实现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自闭症测试

1.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4分   2.学会作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很快就忘记2分   3.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4分   4.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来这里)1分   5.不会玩玩具等(如没完没了地转动或乱仍,揉等)2分   6.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或位置等)的辨别能力差}2分   7.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分   8.代词运用的颠倒或混乱(如把“你”说成“我”等等)3分   9.长时间的总拿着某件东西3分   10.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致怀疑他/她有听力问题3分   11.说话无抑扬顿挫,无节奏4分   12.长时间的摇摆身体4分   13.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距离估计不足)2分   14.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分   15.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对呼唤他的名字无反应2分   16.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捏轻弹等动作4分   17.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情感没有反应3分   18.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分   19.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4分   20.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把球放在盒子里)1分   21.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的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3分   22.经常拍打手4分   23.发大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3分   24.主动回避与别人进行眼光接触4分   25.拒绝别人接触或拥抱4分   26.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3分   27.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如打挺)3分   28.当抱着他时,感到他肌肉松弛(即他不紧贴着抱他的人)2分   29.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用语言表示)2分   30.常用脚尖走路2分   31.用咬人、撞人、踢人等来伤害他人2分   32.不断的重复短句3分   33.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分   34.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1分   35.以撞头、咬手等行为来自伤2分   36.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什么)2分   37.不能指出5个以上的物品名称(注:能指出则勾“0”,一个也不能则勾“4”)1分   38.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4分   39.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盖着耳朵4分   40.经常旋转碰撞物体4分   41.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1分   42.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注:达到或超过5个则勾“0”,一个不会则勾“4”)2分   43.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3分   44.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3分   45.不是经常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1分   46.一遍一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3分   47.瞪着眼睛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4分   48.重复别人的问话和回答4分   49.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环境不在意2分   50.特别喜欢摆弄并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如来回的走或跑,没完没了的蹦、跳、拍敲)4分   51.对周围东西喜欢触摸、嗅或尝3   52.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3   53.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圈内(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睡前或干什么以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地方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等)4   54.经常毁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弄破了)2   55.在两岁半以前就发现该儿童发育迟缓1   56.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仅会用15个但又不超过30个短句来进行交往(注:达到30句则勾“0”,不到15句则勾“4”)3   57.长期凝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着一处)4   该儿童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请详诉:   要求:   要求评定者与儿童至少共同生活3-6周,填写者与儿童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教师。评分时,对每一项作“是”与“否”的判断。“是”评记“∨”符号,“否”不打号。把“是”的项目合计累分,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参考值); 53以上为自闭症。 " 您好,可以跟我说详情情况比较严重你去最好本地的医院找个专家治疗,也可以来上海。 抑郁病因:严重的丧失、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诱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抑郁治疗: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称为思维转移法。 建议:樱桃被西方医生称为自然的阿斯匹林。因为樱桃中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能够制造快乐。"

轻度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表现多样,但一定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这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一般从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该病的发病率为1/150,估计全球有3500万患者,我国有患者约700万人以上,广东省的患者约60万人以上.自闭症的主要症状有: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关键是要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教育和培训等干预.

孤独症是怎样引起的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

治疗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可出现感觉统合失常,这是由于脑部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加以统合,而作出适当的反应。感觉统合疗法的目的是要刺激以上几种感觉,教导病童控制反应,让他们依照内在潜能来引导自己的日常活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行为疗法是自闭症教育治疗中最常采用而且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应用自闭症儿童本身自发性的反应,来改善自闭症症状及戒除一些重复行为,亦可教导他们以配合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他们的专业技能。

自闭症

自闭症免疫学研究:部分患儿可观察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等。5、神经病理研究:30~75%的患儿,有动作笨拙,舞蹈样动作,姿势和步态异常,提示有基底节,新纹状体,额叶中间部位或边缘系统的功能失调。6、神经递质的研究: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由于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引起5—HT和内啡肽增加以及ACTH分泌减少,血浆内啡肽与患儿的孤独,情感麻木刻板运动严重程度有关。 自闭症西医病因病理自从1943年Kanner提出孤独症概念后,很多学者从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病理、解剖、生化、免疫遗传等研究,但病因仍未明确。现将有关研究探讨如下:1、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心源性理论者认为患儿体质的易患性(或脆弱性)值得重视,并认为父母本身就像“冰箱”那样冷酷,由于母婴之间不良情感的病态交往致使小儿患病。2、遗传学研究:根据家系及双生子同病率的研究,提示有一亚群通过隐性基因遗传而发病。并有认为孤独症与染色体脆性位点关系密切。3、出生前(或孕前)和围产期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脑损害是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孤独症的病症其病因如感染、产伤、窒息等原因。 自闭症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以感情联系,语言交往,刻板重复动作、兴趣狭窄和认知功能不良的发育障碍。广泛涉及语言、感知、情感、思维、人际交往和动作等多个方面,属于广泛发育障碍范畴,也是此范畴中研究得最多的典型疾病。本病按较严格的标准,患病率约为2/万左右。如不太严格的标准,统计约为4~5/万,自从DSM-Ⅲ-R、DSM-Ⅳ放宽诊断标准,并应用“孤独性障碍”的病名后,患病率的统计数提高了。法国为5.35/万,加拿大为8~10/万,日本为13-16/万。男:女=4~5:1,我国统计为6~9:1;有人认为女孩的病情偏重。在中医里亦属于五迟或呆症范畴。即语言发育不良,呆钝缺乏语言情感及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自闭症自闭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症候群。在少年人群里更易发生。常见的表现是:孤僻,胆怯,自私,任性,不帮助别人,也不让别人帮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爹妈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更难交得知心朋友而导致辞的性格变异。  自闭症:这位朋友您好,根据您叙述的情况,您的宝贝可能是内向性格,很容易得自闭症,您可以带宝贝去海边扬沙,或二人游戏,或多人游戏,跟他谈心,问他怎么想的,他需要怎么做,让他自己决定,不要管的太严厉,祝您宝贝身心健康。

自闭症症状?

自闭症的表现症状主要有孩子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和人接触,一个人在一起,而且会心情烦躁,发脾气,平时没有安全感,经常害怕,有的甚至严重的连父母都不想接触,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面,有的甚至于患有一些狂想方面的问题,感觉自己不是地球人,来自外面的某个星球。

老年人抑郁症该怎么办?

86岁的老人出现抑郁症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安全的药物。最好用进口的。一定要小剂量使用。用药物副作用最小的 多外出走走,尽可能多和朋友交流;睡觉时要想想别人好的地方,要会包容别人的的缺点;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最关键的还是要去医院做正规的检查、治疗。 " 您好,可以跟我说详情情况比较严重你去最好本地的医院找个专家治疗,也可以来上海。 抑郁病因:严重的丧失、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诱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抑郁治疗:意识调节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理智来克制感情,用理智来战胜感情。 建议: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中最受患者欢迎的一种,莫过于音乐疗法。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而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自闭症语言

(一)感知模式:   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二)发展方面: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三)情绪及行为方面: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四)生活习惯:   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关的特征:

自闭症测试

你暂时还算不上有自闭倾向,不过也要注意偶尔的抑郁情绪,一不小心就越演越烈发展成抑郁症哦!对于你来说,也许是性格的缘故,你过于关注自我,不太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也不注重与别人的交流。   具体表现就是:你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被动,虽然遇到与自己很投缘的朋友可能例外;你待人有些挑剔,彼此分别得很清楚,对待朋友可能肝胆相照,可是对不熟悉的人就不会那么好甚至有些冷漠;你有自己的小圈子而且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从没想过要扩大社交圈。   对于你来说,需要的是宽广的胸怀,要知道博爱是最高尚的感情。把你对亲密朋友的古道热肠分一些给不相熟的人,同时也扩大你的交际圈子,不至于让你的朋友局限于某几个人,偶尔有分歧可能对你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   总之,你要做的事,在拥有独立的自我世界的同时,要更多地关照周围的世界,不要偏执而狭隘地沉溺自己的小世界。 这是一个初步的测试,家长或老师若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可替他们做以下测试。请回答“经常有、有时有或没有回应”,若幼儿曾经有过以下行为(现在没有),也记录下来。   1、没有眼神接触/很少眼神接触。   2、不适当地大笑或傻笑。   3、对于别人的脸部表情、情绪或肢体语言无法了解。   4、无法调适声量迎合不同的社交场合(例如声量太大)。   5、不喜欢/抗拒改变日常生活规律。   6、 游戏方式缺乏创意,也缺乏角色扮演的能力。   7、怪异行为/让旁人觉得古怪的行为(例如:无故在课堂上拍掌)。   8、满不在乎的态度(例如不理睬来访的客人)。   9、只在大人坚持和相助的情况下才参与接待来访的客人。   10、兴趣范围狭隘,对某样东西/事物着迷。   11、对同样的课题滔滔不绝。   12、没有与他人分享他的兴趣爱好。   13、像鹦鹉般地模仿他人说话。   14、呆板而重复地模仿电视、录像里的行为举动和讲话方式。   15、自始自终和别人说话,不顾他人是否有兴趣听或者有回应。   16、不能自然与适应地和其他孩子玩乐。   17、可以很快和很好地做一些事情,但却不能胜任需要应用一些社会知识的工作。   18、喜欢旋转东西和喜欢自身旋转或注视会旋转的东西。   19、喜欢独自玩很长时间的积木或画画。   若超过10个以上的“经常有”,建议去看相关的专家。   通过上面的测试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小孩是否有自闭症的倾向,如果符合条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带小孩去看医生了。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通过对小孩的治疗是可以让他们恢复正常,健康生活的

青年自闭症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来说的话并不考虑你的孩子是自闭症一般来说,自闭症发生的情况发病的年纪是属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是自身比较性格,就是一个慢热的情况你可以不用着急,这边没有什么的。建议你的话平时没事可以多跟他沟通沟通,知道他内心的想法。 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关的特征:感知模式  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发展方面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情绪及行为方面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生活习惯  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强项和兴趣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  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社交方面  甚少与别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难从别人的言语,行为推断别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图或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会有不恰当的情感表现和社交行为,例如在别人不开心时大笑,在某些场合说些不恰当的话,或未能与人分享快乐。 不愿交流,喜怒哀乐爱恨还是有的,但他(她)不会说出来,表情上不会表现出来的,心里不希望别人知道,常常会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选择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开口说话,容易受外界刺激,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改变很敏感,逆反心理特别强,有迷茫的眼神;部分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症状,而因为内心情感无法渲泄;有可能会出现很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又或者会养成很怪僻的嗜好和行为;有的还有强迫症行为;即使知道自己自闭,却不愿意别人认为其有问题,大多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自己愿意主动寻求医生帮助的基本都不属于很严重的;“自闭”就是自我封闭,可能因为受到打击,还是见到一些事,等等。不可以强迫对方说话,这样只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办法,请看心理医生,不过有些会自然好。



更多精彩